博雅课程

博雅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雅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

授课对象全校一年级学生

教师团队:国际视野课程组团队

一、课程内容

对标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版)》本课程分为上下两个学期:

ü 上学期为大学英语之通识英语,下学期为大学英语之职场英语。通识英语主要围绕校园生活、社会问题和人生规划,从购物、度假、健康、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等话题切入,引导学生学会交流、思考和表达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

ü 下学期的职场英语则聚焦职场情境,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择业、就业、晋升等典型职场素养、技能要求切入,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技能。

二、课程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英语语言为载体,课程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ü 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

ü 能够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

ü 达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发展目标。

三、课程资源

1.教材:

 (1)教材选用(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选择教材A或B)

主教材(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教材A:《高职国际英语——进阶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23.8

教材B:《新时代职业英语——通用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4.6

辅助教材:自编晨读活页教材

《晨读英语教程(通识篇)》,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8

《晨读英语教程(职业篇)》,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8

 (2考证指南

星火英语 ·黑旋风试卷 ·新题型 ·真题详解+标准预测(A级)

华研大学英语A级真题考试指南

2. 学习平台:

超星学习通、U校园智慧教学平台、FIF口语训练平台以及可可英语APP

3. 数字化资源:

文本资源、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动画微课、学习成果案例库、数字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课程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授课对象:全体大一学生

一、课程内容

本课程围绕中华传统文化架构7大教学模块串联20个教学内容,“精”“简”结合,难易搭配,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浅出地向学生娓娓道来,使其轻松吸收课程的文化难点,将中华文化根植于心,实践于行。

序号

教学模块

教学内容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文化与传统文化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③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

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①儒家的基本思想和核心精神

②道家的基本思想和核心精神

③佛学与中国化佛学思想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文化自信

3

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文学艺术

诗词歌赋之美鉴赏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艺术

4

中华传统诗词讲解、中华经典诵读实践实训

课堂上学生开展诗词讲解和经典诵读表演。

5

传统文化的珍品


①书法

②绘画

英石设计鉴赏

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6

物一无文,和而不同

--中西文化的差异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

2、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3、文化形成逻辑和理论

7

“文化养心、传统立德”社会调研活动汇报

学生分组在课堂汇报各小组课外开展的“文化养心、传统立德”社会调查研究报告

二、课程目标

ü 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熟悉中国传统思维模式;

ü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体悟中华民族品格;

ü 启迪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

ü 引导学生汲取中华民族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完善人格,深化家国情怀;

ü 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弘扬中国价值;

ü 助推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资源

1、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材:高职高专“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编 唐贵英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籍:

《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等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修订版)徐克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张建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系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四书集注》、《传习录》等。

2、多媒体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超星学习平台和学银在线等。

3、学生社团:学校传统文化相关社团有,国学社、书法社、太极社等。

4、学生比赛:广东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

5、地方文化资源:广州、清远地区博物馆、非遗文化资源。


数字技术课程群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

授课对象: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一、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涵盖信息的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加工、应用等各种技术。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基础支撑。提升国民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课程是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增强信息意识、提升计算思维、促进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为其职业发展、终身学习和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ü 本课程对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ü 能够增强信息意识、提升计算思维

ü 促进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ü 奠基职业发展、终身学习和服务社会。


三、课程资源

本课程有配套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5Y网络学习云平台”,访问地址:http://110.64.48.113/,学生可以在课内课外登录平台进行操作训练。平台上有涵盖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知识及能力训练题,教师及学生的登录帐号由管理员提供。


课程名称:《电子商务基础》

授课对象: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一、课程内容

课程覆盖了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模式及其运作机制,深入探讨了电子商务在市场营销、支付结算、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应用实践。课程系统讲授电子商务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技术,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演练


二、课程目标

ü 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电子商务领域基础知识的平台

ü 掌握电子商务的核心技能,如市场分析、网络营销、电商平台操作、跨境电商等

ü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界融合能力

ü 鼓励学生将电子商务知识应用于各自专业领域,为学生未来在多元化职场中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劳动教育课程群

授课对象全校学生

课程名称:劳动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融合课和公共选修课。

一、课程内容

(一)劳动教育公共必修课

课程从劳动的本源、分工、意义和价值出发,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讲故事、析案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养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围绕家庭劳动、校园劳动和社会劳动,从个人基本劳动技能出发,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服务自我、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主动劳动的热情;通过职场劳动及其相关劳动安全、和谐劳动关系、职场适应问题的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分工和劳动伦理,全面提高劳动素养。


(二)劳动教育专业融合课

文旅学院《西餐烹调》 《茶艺文化》、景点讲解与服务》 《调酒与酒吧管理》-- 时尚饮品,建艺学院《园艺》、《艺术插花》、《园林植物与造景》、《园林工程》、《英石盆景》,信商学院《茶叶加工技术》、《茶叶冲泡技艺》为劳动教育先行开设的一批融合课程,未来将与学校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更为丰富的融合课程。


(三)劳动教育公共选修课


二、课程目标

(一)劳动教育公共必修课

ü 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

ü 深入理解劳动实践对于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

ü 深切感悟劳动实践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

ü 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二)劳动教育公共选修课

ü 激发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

ü 鼓励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执着专注、追求卓越;

ü 引导学生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ü 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三、课程资源

ü 建立百名劳模德育导师团队、劳模教育学院等;

ü 打造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平台;

ü 丰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播载体;

ü 构建劳模精神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劳模工匠参与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专题导航